柿子是一种口味奇特的水果,未成熟之时苦涩难咽,咬上一口定会眉头紧皱、舌头直伸,仿佛有人用绳子拴住了你的舌头。熟透的柿子红彤彤的,一个个挂满枝头宛如一盏盏灯笼。熟透的柿子定要小心翼翼地摘下,然后放进嘴里,那软软糯糯的果肉甜美可口,让人垂涎。眼下正是柿子逐渐成熟的时候,柿子由金黄变为红色,给艳丽的金秋增色不少。
柿子树下忆乡愁
67岁的董春生出生在即墨大沽河畔的一个村落里。年幼时跟随家人离开家乡。对于故乡的童年,大多的人和事都已淹没在他的记忆深处。唯独老家村头前的几棵柿子树和奶奶做的柿子饼,在他的心里尤为清晰,不曾忘记。“柿子,柿子。每次念叨这个词,我的眼前总会浮现出一片火红。”董春生说,每到初秋时节,树上的柿子开始变黄,越到深秋越发变红。在儿时的年代,甘甜的柿子对于孩子们来说是极大的诱惑。因此总会有孩子耐不住性子,将柿子打下来几个尝尝鲜。时常会被村头的大人发现,在叫骂声中,孩子们怀揣着几个掉落的柿子一哄而散了。待躲到僻静的地方之后,孩子们便猴急地将柿子塞进嘴里。不过,很多时候吃到的都是极为苦涩尚未成熟的柿子。
“小孩子哪知道这柿子要揽一揽才能够吃啊。”董春生说,每当柿子成熟可以采摘的时候,孩子们才真正派上了用场。大人们爬上梯子或站在板凳上采摘低矮树枝上的柿子,孩子们则爬上柿子树,够高处的柿子。谁爬得最高,够到树顶上最红的柿子,那是能在伙伴面前显摆的事情。采摘下来的柿子,大人们并不会急于吃,而是放到装麦子的柜子里或是密封的陶罐里,存放上几日再拿出来,原本涩不堪食的柿子,就变得既软又甜了。“这个过程对我来说无疑是一种煎熬。柿子的香、柿子的软、柿子的甜,无时无刻不刺激着我的味蕾。”董春生说,父母揽柿子的绝活一度成为他儿时记忆中挥之不去的谜团。
霜降之后晒柿饼
“到了霜降,多余的柿子会被做成柿子饼便于保存。小时候,柿饼是最原始的几种手工甜点,平日里能有块柿饼,恨不得捧着它睡觉。”董春生说,满身是霜的柿子饼甜而不腻,承载了儿时甜蜜的回忆。“奶奶是做柿饼的一把好手。一个柿子成为一个柿饼,要经过无数道工序,更需要接受天气的洗礼。”董春生说,摘下的柿子要趁鲜去皮,用铁刮子薄薄削去果皮。刚去皮的柿子,需要尽快将其晾晒起来。将去好皮的柿子用麻绳系住梗吊起来,十几个为一串,悬挂在阳光下晾晒。系柿饼也是个技术活,技术不过硬,一会儿工夫就掉下来,定会换来父母一顿臭骂。一般情况下,父母也不用生手,以免大风来袭的时候,已经挂起来的柿子全部掉落,那才真是功亏一篑。如今,成规模的柿子种植户,则会将柿子直接摆放在筐子里摊晒,免去了用麻绳系柿子的麻烦。柿子的晾晒过程十分漫长,晒至10天左右,待外层果肉稍软结成“薄皮”时,要开始进行第一次“整形捏果”。以后每隔3到4天进行一次“捏饼”。当柿饼外硬内软,回软后没有“发汗”现象,就可进行上霜了。将柿饼取下,叠放于缸中,每一层撒上一层晒干的柿子皮。反复叠放至满缸,然后封缸,放在阴凉处上霜。柿饼上霜与环境温度有关,温度越低,上霜越好。柿子上霜了,才能称之为柿饼。霜越多越白,才是上乘之柿饼。
柿子上的白霜是果肉干燥时随水分蒸发而渗出的葡萄糖和果糖的凝结物,被称为柿霜,堪称柿饼的精华。柿霜,在中医上被视为一种药材。在《本草纲目》中也有记载:“柿霜,清上焦心肺热,生津止渴,化痰宁咳,治咽喉口舌创痛。”柿霜中含有的甘露醇、葡萄糖、蔗糖、果糖等成分,具有润肺止咳、生津止血的功效。
吃柿子莫空腹
柿子营养价值高,含有丰富的蔗糖、葡萄糖、果糖、蛋白质、胡萝卜素、维生素C等。虽然柿子甜腻可口,营养丰富。但是也要了解其禁忌。营养专家指出,一定不要空腹吃柿子,空腹时胃酸分泌增多且浓度高,而柿子中含大量的单宁和胶质,如与高浓度的胃酸融合,严重的话可能会引起胃结石、胃溃疡、胃出血等。糖尿病人、脾胃泄泻、便溏、体弱多病、产后、外感风寒者忌食柿子,以防病情加重。此外,柿子忌和蟹、虾等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同食,以避免凝结柿石。